24小时服务热线

0818-2220006
首页>新闻中心>专题专栏

吃瓜不信瓜,谣言莫转发!

发布时间: 点击数:

吃瓜不信瓜

谣言别转发
“打针西瓜”到“塑料大米

“某明星塌房”到“某地要封城”

......

谣言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

识别网络谣言

顺口溜里来相告

 

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点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能够引起关注,给社会稳定、公众生活带来影响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它具有哪些特点呢?

1、来源模糊,隐蔽性强

  网络谣言的信息来源不明确,通常以若干图片或者视频片段的形式再配上特定的文字出现,图片和视频往往看不出明确的时间地点,只有事件本身,造谣者往往就是借助这种模糊不清的信息断章取义地博取吃瓜群众的眼球。

2、传播迅速,影响力广

  当今社会谣言传播方式更加多样,网络谣言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裂变式传播,快速广泛地抵达受众。成本低,速度快,一张图片或者一个视频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影响十分广泛。

3、内容荒诞,蛊惑性大

  标题往往涉及我们当下的生活,容易吸引眼球,危害性极大。等真相浮出水面时,许多网民已经上当受骗。

造谣、传谣的相关法律责任

 

       网络谣言如此嚣张,我们就拿它没办法了吗?并不是。社会规则让生产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发展,而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理所应当受到规则的约束,违反网络秩序规则也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1、民事责任

  如果造谣、传谣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者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商业信誉,依据《民法典》等法律规定,造谣传谣者可能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

2、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3、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条第二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利用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制造、传播谣言,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煽动分裂国家罪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定罪处罚。

面对网络谣言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查来源:

是否来自官方媒体或权威机构?

是否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

如果来源是“我朋友说”“网友爆料”,请提高警惕!

看内容:

情绪化语言过多(如“太可怕了!”“赶紧转发”)?可能是煽动性谣言。

图片/视频模糊,或与文字描述不符?可能是拼接或旧闻翻炒。

逻辑漏洞明显?比如“某专家说”却无具体姓名、机构。

等真相:

遇到“爆炸性消息”,先别急转发,让子弹飞一会儿!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请广大居民

依法依规文明上网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从你我做起

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上一篇:警惕!专挑老年人下手!宣汉公安抓获一男子! 下一篇:0元开店?达州2人被骗48.8万元!
新闻中心

吃瓜不信瓜,谣言莫转发!

吃瓜不信瓜

谣言别转发
“打针西瓜”到“塑料大米

“某明星塌房”到“某地要封城”

......

谣言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

识别网络谣言

顺口溜里来相告

 

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点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能够引起关注,给社会稳定、公众生活带来影响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它具有哪些特点呢?

1、来源模糊,隐蔽性强

  网络谣言的信息来源不明确,通常以若干图片或者视频片段的形式再配上特定的文字出现,图片和视频往往看不出明确的时间地点,只有事件本身,造谣者往往就是借助这种模糊不清的信息断章取义地博取吃瓜群众的眼球。

2、传播迅速,影响力广

  当今社会谣言传播方式更加多样,网络谣言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裂变式传播,快速广泛地抵达受众。成本低,速度快,一张图片或者一个视频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影响十分广泛。

3、内容荒诞,蛊惑性大

  标题往往涉及我们当下的生活,容易吸引眼球,危害性极大。等真相浮出水面时,许多网民已经上当受骗。

造谣、传谣的相关法律责任

 

       网络谣言如此嚣张,我们就拿它没办法了吗?并不是。社会规则让生产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发展,而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理所应当受到规则的约束,违反网络秩序规则也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1、民事责任

  如果造谣、传谣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者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商业信誉,依据《民法典》等法律规定,造谣传谣者可能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

2、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3、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条第二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利用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制造、传播谣言,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煽动分裂国家罪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定罪处罚。

面对网络谣言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查来源:

是否来自官方媒体或权威机构?

是否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

如果来源是“我朋友说”“网友爆料”,请提高警惕!

看内容:

情绪化语言过多(如“太可怕了!”“赶紧转发”)?可能是煽动性谣言。

图片/视频模糊,或与文字描述不符?可能是拼接或旧闻翻炒。

逻辑漏洞明显?比如“某专家说”却无具体姓名、机构。

等真相:

遇到“爆炸性消息”,先别急转发,让子弹飞一会儿!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请广大居民

依法依规文明上网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从你我做起

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2020-2025达州水务